投資贏家的五個交易心法

思考投資的時間軸

投資時,應該思考獲利了結的時間長短。投資期越長,風險越大,此外還要同步思考達到預估企業價值的期間會是多久?

如果要投資多個標的,假設全部都是在十年後才能收到回報,那麼採取分散投資,把投資目標設定成能在不同時間回收將是更好的選擇。這樣一來就能穩定獲利,而回收投資成果後又能再開始新的投資,達到複利效果。

分散投資多個標的即是分散風險,且獲利也會被分散。換句話說,與投資單一標的相比,分散投資於多個標的,在損益上波動比較低(比較不會大賺大賠)。相反地,集中投資的話,如果投資的標的很好,就能獲得巨大收益;但若投資失敗,也會是筆大損失。

如何找剛剛起漲的股票?我們要先知道上漲的股票通常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均線形成多頭排列。所以只要找剛剛形成多頭排列的股票就是剛剛起漲沒多久的股票。

什麼叫做均線多頭排列?就是越短期的均線在越上面,越長期的均線在越下面,因為越短期的均線就會跟今天的K棒貼越近,所以當股票上漲的時候,短期均線會跟著漲越快,中長期均線會漲得比較慢,這時候就會形成「越短期的均線在越上面」這種狀況,這就是多頭排列的定義

判讀市場共識

如果想判讀關於企業業績的市場共識,可留意諸如預測企業業績將成長或下滑的新聞報導或證券公司的分析師預測等。

為什麼我會說判讀市場共識是重要的,因為可將市場共識視為每個人都已經知道的訊息,然後用來評估股價。

如果市場共識預測該公司獲利會達到40%,那麼在已經連同上漲幅度一起評估股價的前提下,如果只成長30%的話則會令人感到失望,後續也將造成股價下跌的可能。

為什麼要判讀市場共識?除了評估公司業績之外,還能評估與股市有關的外部環境氣氛。舉個例子,2016年日本政府公告將提高年度預算金額,結果反而造成股市掀起一波拋售潮。因為在真正公告前,就有外國媒體進行煽動式的報導,因此廣大投資人期待政府的投入資金規模能有10兆日圓,於是進場購買股票;但當投資人後來得知政府投入金額只有5至7兆日圓,不如早先的預期,便紛紛賣掉手上的持股。

從技術面尋找線型「多頭排列」、「整理接近尾聲」的股票

股價的走勢有其慣性,若是多頭趨勢的股票,往往也是在一段連續的上漲之後,進入橫盤整理或者小幅回檔,之後再繼續一段連續的上漲……而股價能夠有如此走勢的股票,通常多半是該產業在快速成長,或公司營運成長動能很強的股票,也就是所謂的「業績成長股」。

這種股票該怎麼買呢?你可以尋找已經漲過一段之後,技術線型呈現多頭排列,然後股價有經過一段時間的整理(即「籌碼沉澱」過程,也就是「籌碼換手」過程,讓賺很多但是抱不住的人獲利了結出場,而實力較強的投資者吸納了他們的籌碼,因此股價要再度拉抬時,阻力會較小),通常在成交量持續縮小到之前單日最大量的五分之一以下、甚至十分之一時,而且股價也來到收斂三角形的尾端,就可能是下一波漲勢發動前的起漲點。

掌握影響股價的關鍵

掌握影響股價變動的原動力很重要。這個影響關鍵,會隨行業或商品的不同而有各種樣貌,因此必須一個個探究影響你投資的公司,股價變動的關鍵。

零售業或外食相關企業,就要看月營業額與去年同月相比的年增率;鋼鐵股就要看鋼鐵價格的變動;貿易公司股就看一般商品(commodity)價格的變化;半導體產業則要看訂單出貨比是多少(BB值,Book-to-Bill Ratio,訂單金額與出貨金額相除所得的比值)。

過去也曾出現相當瘋狂的影響關鍵,事情發生在數位相機才剛開始普及的時候。三洋電機當時的利潤隨數位相機的普及而擴大,因此股價也會跟著國內外的數位相機生產、販售、出口、庫存資料等相關產銷指標數字而有所調整。此外,柯尼卡(現為柯尼卡美能達)因生產數位相機專用的CCD鏡片,該產品利潤非常高,因此股價也會隨數位相機生產數量而出現變化。

找出股價攀升的觸發因素

我認為「找到觸發因素」就能提高投資獲利的機率。假設有一間業績好、經營者優秀且從企業價值回推的股價比目前股價更高的公司。股價偏低其實都有理由,若找不到讓偏低的股價變高的觸發因素,就算買了這間公司的股票,也不太可能賺錢。

觸發因素有哪些?舉例來說,因為該企業未來的事業結構改變,可預期獲益大幅提高;年輕的經營團隊放棄過去保守的經營模式轉為積極拓展新業務,可以期待公司的成長性;或是很單純地,發布業績調升或調降的可能性很高,這也是一種觸發因素。

此外,「經營者的想法」作為觸發因素來說也很重要。上市公司中,確實有不把提高市值(market capitalization)視為重要政策的公司,這點真的很令人惋惜。如果把這樣的公司當投資對象,可能很難等到投資回報的那天,還是把這些公司排除在投資標的之外才是聰明做法。

上市公司的經營者應該經常意識到自家公司市值是否被市場正確評估,若發現企業價值未被正確評估,就必須對這點採取反應措施。我在決定投資對象時,也會留意上述經營者的想法,好做接下來的投資決定;事實上經營者的一個念頭就會大幅影響公司走向,而後續反映在公司市值的例子也很常見。

觸發熊市的五個可能因素:


1.          持續高估。
2.          高利率、持續調升的利率,或造成升息且持續攀高的通膨率。
3.          公司獲利不佳。(等到民眾知道經濟步入衰退時,獲利不佳的情形通常已經非常明顯。如果經濟衰退是因為高利率造成,則表示高利率已經存在一段時間)。
4.          油價飆升。
5.          戰爭(但不常見)。

股市在發展的過程中,總是會遇到所謂的修正期,而這些修正期是否將導致真正的熊市發生,我們可以觀察整個效應的發展情況,在我個人論述中,我把泡沫原因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泡沫的形成,第二個階段是泡沫的破滅:

第一個階段-泡沫的形成:

1.          寬鬆的貨幣政策(低利率,寬鬆的債務取得條件)。
2.          經濟呈現高成長的現象。
3.          企業獲利呈現高成長的現象。
4.          消費指數攀升。
5.          所有資產價格不段飆升,並超出實質價值許多。
6.          投資人陷入狂熱,所有人只相信未來會更好。

第二個階段-泡沫的破滅:

1.          經濟成長開始趨緩,甚至下跌。
2.          企業獲利下滑。
3.          緊縮的貨幣政策(持續一陣子的高利率或借貸條件緊縮)。
4.          消費指數下降(民眾縮緊荷包)。
5.          悲觀的消息不斷出現。
6.          所有資產價格開始鬆動或下滑,股市會最先反應。
7.          一連串的金融危機事件(國家或銀行)或大型企業發生倒閉潮。
8.          出現最重大的經濟危機事件。
9.          所有人只相信未來只會更糟。

幾乎所有的泡沫都是如此發生,一個景氣的循環週期,當處在一個擴張期的時段,也會發生幾次修正期,而後再持續攀升走高,每次發生修正期的時候,我都會仔細了解目前市場的處境是否符合以上的所有條件,尤其是以下幾個關鍵點:

1.          目前的貨幣政策。
2.          企業的獲利情況。
3.          有無重大的金融危機事件不斷持續發生。
4.          高峰時期民眾的心理面是否有狂熱的現象。
5.          股價相遠遠高出實質價值。(巴菲特指標)。

以上這些關鍵點若是同時出現,則必須得小心,以長期投資而言,我會建議降低持股比例,倘若是處在一個較為複雜的情況,或是只有幾項,難以分辨時,我建議還是以巴菲特指標為主做好持股/資金比例,因為不管是什麼因素所造成的泡沫,泡沫的本質就是價格遠遠高出其實質價值,而泡沫一定會爆破,只是時間問題。

投資是聯想遊戲

我認為很多人都把投資當成是一種聯想遊戲。舉例來說,聽聞某款汽車在國外銷售成績亮眼,就會想到要購入汽車類股;若是來不及跟上這波,就會想到相關汽車零件也會有需求,於是購買汽車零組件公司的股票。

股票操盤手們其實非常擅長這種聯想遊戲。像聽聞任天堂的精靈寶可夢GO(Pokémon GO)在美國造成轟動,首先是任天堂的股價急速上升,沒跟上這波的股民轉而購買任天堂的供應商,或使用VR、AR技術的遊戲概念股。以金融科技(Fintech,利用科技所產生的新形態金融服務,或是重設既有金融服務的行動)為首的熱門題材股搶購熱潮也一樣,和金融科技相關的公司一家接一家被購買,最後連只要和金融科技沾上邊的公司,就有人會買(見圖表0-1、0-2、0-3)。

所謂的「熱門題材股」,雖然其特色是在短時間內股價會呈現激烈上下變動趨勢,但我認為變動的理由其實來自這些可造成聯想的資訊,只要透過社群網站等工具就能即時擴散讓許多人知道。

不提個別公司,提到影響股匯市相關的聯想遊戲思考,我便想到2013 年,時任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的柏南奇(Ben Shalom Bernanke)說出美國的QE3(Quantitative Easing 3,第三代貨幣政策量化寬鬆)可能退場,導致股市低迷、新興國家貨幣下跌、期貨價格跌落、日圓上漲等影響。

美國開始實施量化寬鬆政策時,中央銀行向銀行購買金融資產,除了增加貨幣供給量外,同時也希望達成降低利率(債券價格上升)效果。由於美元開始貶值,於是原本放在金融機構的閒置資金開始轉成投資資金。而這些投資資金的流向之一即為黃金、石油等期貨市場,或生產這些投資標的的新興國家市場。

由於「當量化寬鬆政策結束後,投資這些標的的資金也會停止」這樣的聯想如漣漪般逐漸擴大,因此市場出現「規避風險」(risk off,資金大舉湧入更安全的資產的狀況)現象。而實際上2014 年10 月底貨幣量化寬鬆政策退場後,期貨價格呈現急速上漲然後又下跌的狀況。

Related Posts